新華網 正文
    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百姓飯碗將發生哪些革命?
    2018-01-09 19:54:3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題: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百姓飯碗將發生哪些革命?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劉詩平、張泉、余曉潔

    (新華視點·圖文互動)(1)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百姓飯碗將發生哪些革命?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左)在江蘇省沭陽縣青伊湖農場查看水稻生長情況(2017年10月31日攝)。

      科技正在中國掀起一場“飯碗里的革命”。

      8日出爐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等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獲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用不到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左右的人口,糧食安全始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主題。水稻育種技術的多項突破,不僅使水稻產量持續提高、種植地域大大擴展,更迎來稻米“量身定制”時代。

      獲獎關鍵詞:水稻產量繼續攀高、地域大為拓展、基因組合培育、寒地高產穩產

      2017年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創新團隊的豐收年:

      9月,生長在黃海之濱一片咸水中的特殊水稻——袁隆平團隊培育出的最新“海水稻”喜獲豐收,在6‰鹽度的咸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最高畝產達到歷史性的620.95公斤。

      10月,在河北邯鄲市的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實現畝產1149.02公斤,創下世界水稻單產最高紀錄。

      2017年,袁隆平創新團隊在云南、陜西等13個省區市建立了31個超級雜交稻百畝連片高產攻關示范點,實施“良種+良田+良法+良態”的“四良”配套技術,取得了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的重大突破。

    (新華視點·圖文互動)(2)國家科技獎3項授予“水稻科學家”,預示百姓飯碗將發生哪些革命?

      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2017年9月29日攝)。

      早在1997年,袁隆平即領銜牽頭“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現在,雜交水稻在中國的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產量約占水稻總產的65%。雜交水稻年增產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如果說袁隆平團隊的探索,使水稻種植在產量上大幅提高、地域上大為拓展,那么,李家洋團隊完成的應用于水稻高產優質分子育種,則為突破水稻的產量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價值的基因資源,被譽為“一次新的綠色革命的開始”。他們成功克隆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同時建立了高效、精準的設計育種體系。

      “‘分子設計’育種是世界作物遺傳改良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就像組裝一臺電腦,人們想要什么樣的水稻,育種專家就可以把相關的水稻基因組合在一起。”李家洋說。

      另一個獲獎團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國君團隊,歷經20多年研究,創新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寒地早粳稻“龍粳”系列,解決了寒地早粳稻品種難創高產和穩產問題。

      稻米從高產邁向優質,吃得飽也要吃得好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需求既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然而,國內大米口感不佳、品質不高等問題長期存在。

      “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對水稻性狀控制機理不明晰。”李家洋說,水稻產量與稻米品質分別由多個基因控制,不同基因之間相互影響,組成了復雜的“調控網絡”。

      通過多年研究,李家洋團隊確定了調控水稻產量和品質的主效基因,并闡明了其分子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可以精準選出高產與優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從而破解水稻“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題。

      “實現高產與優質的結合,只是分子設計育種的第一步。通過基因精準組裝,未來分子育種可實現更多優良性狀的聚合,像設計工業品一樣設計水稻,對稻米‘量身定制’。”李家洋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認為,分子設計育種將帶來育種理念的全面革新。未來可以根據不同人群的健康需要,針對性設計出富含不同營養元素的水稻。

      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云表示,他們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已實現高產與優質有機結合,“Y兩優957”等品種實現了超高產,同時米質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米標準。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在我看來,小康社會就是要實現從過去的‘吃飽’向‘吃好’轉變。”袁隆平說。

      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水稻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主要口糧作物。多年來,我國水稻科學家不斷取得突破,用科技創新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物技術發展。“嘉優中科”系列新品種背后,就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分子模塊設計育種創新體系”,其定位為“解決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

      寒地早粳稻區生態條件特殊,種質品種為早粳稻生態型,存在生育期短難創高產、稻瘟病和低溫冷害頻發難以穩產等問題,導致日本品種長期占主導地位。

      潘國君團隊創新出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多抗寒地早粳稻,極大推動了寒地早粳稻產業的發展,為提升粳稻育種水平、保障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

      袁隆平認為,我國人口多、耕地少,保障糧食安全,必須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近20年來,他領銜雜交水稻超高產攻關,相繼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期至第四期大面積示范種植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目標。

      “海水稻”不僅能改造鹽堿地,而且能增加糧食總產量,對保障我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袁隆平團隊提出:用3年時間,讓耐鹽堿水稻的抗鹽堿能力超過6‰且畝產300公斤以上;再用5年時間,實現稻作改良鹽堿地技術產業化,為國家增加1億畝耕地,多養活8000萬人口。

      自1979年我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已經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給當地帶來了顯著的增產增收。記者了解到,幾十年來,我國不僅為一些國家培訓了數以萬計的學員,還長期派出專家實地指導當地雜交水稻研究。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于人類,為我國贏得國際聲譽。袁隆平說,我們要推動雜交水稻在全世界的發展,幫助更多耕地資源稀少的國家拓荒變田,助力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22346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试看120秒做受小视频免费| www.嫩草影院| 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 四虎电影免费观看网站| 三级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污污网站免费入口链接|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黄色片|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 欧妇女乱妇女乱视频| 亚洲美女综合网|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思思99re99在线观看| 800av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小少呦萝粉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大屁股| 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xxx| 色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四虎澳门永久8848在线影院| 国色天香网在线| 国产美女一级高清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日本5级床片全免费|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免费大片av手机看片|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 欧美va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