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的蹲點報告
    2019-05-22 14:44:5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南京5月22日電 題: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的蹲點報告

      新華社記者劉亢、王玨玢、胡喆、劉宇軒

      70年前,一座2層小樓、幾臺機床,見證了新中國雷達工業的蹣跚起步;70年后,一座現代化研究所矗立在長江之畔,從這里誕生的雷達產品,享譽世界。

      從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從保障“兩彈一星”到為“神舟”飛天護航,這個與共和國同齡的研究所,目睹了中國雷達從無到有,由弱向強。

      這里是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在這里,三代雷達人前赴后繼,譜出一曲科研報國的壯歌。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圖文互動)(1)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的蹲點報告

      在位于南京的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專家張光義在介紹相控陣雷達及其發展趨勢(4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從落后追趕到局部領先:中國雷達的奮起之路

      俯瞰大地、探索海洋、追夢太空,人類認知自然的每一次跨越,都離不開雷達的身影。

      1949年4月24日,中國雷達工業在南京城北一座2層“小紅樓”里起步。100多名職工、三四臺機床、幾部從敵方繳獲的雷達,是當時中國雷達工業起步的全部家底。

      技術落后,就會挨打。今年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光義,至今對那段憋屈的歷史耿耿于懷:解放初期,新中國只能“撿”別人的雷達用,很多武器甚至沒有雷達。“被炮彈打中,還不知是誰打的。”

      早在二戰期間,英軍已能用雷達對德空中攔截,守護英國本土不致淪陷。戰后不久,國際上成功用雷達測出地月距離。但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戰斗機雷達還停留在只能測測距離、能看天看不了地的階段。專家判斷,“中國雷達和國外起碼相差30年!”

      夜幕中的“小紅樓”,目睹了一代代雷達人的不眠不休。無數技術鴻溝,硬是靠拆雷達、分析、仿造,一點點追了上來。

      上世紀50年代,我國自行設計出第一部314甲中程警戒雷達,標志著我國邁出自主設計雷達的重要一步;

      70年代,7010大型相控陣遠程戰略預警雷達屹立于燕山余脈黃羊山上,中國人從此掌握了相控陣雷達尖端技術;

      進入21世紀,中國雷達發展更駛入了“快車道”:

      2007年,國產預警機空警2000雷達如期研制完成。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警眼”雷達,讓我國從零基礎一躍而上、實現隔代跨越。

      2017年4月,我國第二艘航母下水,它的“艦眼”是“中華神盾”雷達。有了它,擁有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1.8萬公里海岸線的中國,離走向深藍的夢想又邁進一大步。

      2019年3月,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300”。“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嫦娥”探月,中國實現了用全自主研發的雷達測控保障,一路為追夢太空護航。

      而今,中國雷達已在陸、海、空、天四大領域,實現對電磁信息的感知、處理、使用和反饋。

      “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當前中國雷達技術已經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肩,并在局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說。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圖文互動)(2)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的蹲點報告

      在位于南京的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專家賁德(右)在介紹機載火控雷達及其發展趨勢(4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能鉆研、肯奉獻:他們是雷達工業的“老母雞”

      在行業內,14所被親切地稱為雷達工業的“老母雞”。

      1956年起,上千名14所員工舉家遷居三線山區,在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繼續開拓雷達事業,先后包建、援建16家雷達廠、研究所,為雷達工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14所內部,能鉆研、肯奉獻、挑得起重擔的雷達人故事,總被一代代新人反復傳頌:

      國之所需,吾心所系。中國雷達創始人申仲義,生生練就一套“看”雷達“絕技”。新中國成立之初缺產品、缺圖紙,每次出國他就到處看雷達,回國后立刻回憶畫圖紙,組織大家研究、設計。在中國雷達的起步階段,許多雷達產品就這樣一點一點被“看”出來。

      一句承諾,一生報國。62歲入黨的雷達先輩張直中,在宣誓時說:“我要把62歲當作26歲去工作,把一切獻給黨。”從修配到仿制、從自行設計到保障“兩彈一星”,直至暮年,張直中都在踐行對祖國的承諾,奮斗在雷達技術的最前沿。

      為國科研,萬死不辭。“拼命三郎”賁德,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困境立下軍令狀:研制戰斗機雷達,讓中國部隊用上自己的“爭氣機”!1年多的試飛期,賁德兩次遇險。發動機停轉、起落架失靈,都沒有把這個文弱書生嚇走:“任務逼人!只要能做出雷達,獻出什么都行!”

      “先輩們的事跡,讓‘奮斗’‘奉獻’不再是空泛的字眼,而成了活生生的人和事。”年輕研究員陳棟說,在雷達研制團隊里,有兩條“潛”規則:一是團隊唯技術不唯權威,鼓勵年輕人說話。即使剛工作的“小菜鳥”,也能直接向權威挑戰。二是老同志必須毫無保留培養新人、絕不藏私,出現難題也總是“老人”在一線帶新人一起干。也正因此,年輕人總能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快速成長。

      老帶新,靠言傳,更靠身教。參與“中華神盾”項目的一批年輕技術人員,至今對研制中的驚險波折記憶猶新:2003年初,歷經萬難造出的雷達一上艦卻差點被判“死刑”:在陸地上好好的機器,到了波濤滾滾的海面上卻無法識別海浪反射出的千萬個假信號,完全無法工作。

      一些人斷定,“中華神盾”到此為止了。科研團隊憋著一口氣,由負責人帶隊,直接住到了海邊。從此,人員輪班,機器不歇。海上聯試,他們帶100個塑料袋掛滿欄桿,暈船了出去吐,吐完回來接著干。2005年,“中華神盾”如期研制成功。而就在交付當年,總設計師張亞朋被確診癌癥晚期,半年后不幸逝世。

      “在這樣的團隊里成長,我毫不懷疑,一代代雷達青年會續寫自己的傳奇!”陳棟說。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圖文互動)(6)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的蹲點報告

      在位于南京的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調試“蜘蛛網反無人機系統”(4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沒有愿不愿意,任務必須完成”

      蹲點期間,記者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沒有愿不愿意,任務必須完成。”從戰斗機“鷹眼”到“中華神盾”雷達,再到預警機“警眼”,無數攻關都在技術積累為零的惡劣條件下立“軍令狀”完成。

      14所人身上,除了科技工作者共性的嚴謹,總有些獨特的“氣質”,讓他們“不太一樣”。

      這氣質是接得起“軍令狀”的膽識。“項目真難,我也猶豫過。但國家真把任務下達,就得頂得上去。” “中華神盾”主要負責人之一邢文革碰到的這種“臨危受命”,在14所還有很多。他說,“不挑活”,是雷達人的老傳統。

      這氣質是不退一步的信念。空警2000預警機雷達總設計師張良說:“研制節點就是我的‘陣地’,守不住是失職!”

      這氣質是光榮與愧疚間的抉擇。參加“神一”到“神五”發射的多目標測量雷達負責人楊文軍,為了雷達研制,在孩子出生后的10個月里,總計回家不足30天。他自稱是個“不稱職的父親、不負責任的丈夫”,唯一值得一說的,是“還算個負責勤奮的科研人”。

      年輕的女設計師仇芝,在基地一住好幾個月,年幼的兒子開始總問“媽媽,媽媽,你明天回來嗎?”到后來變成“媽媽,你明年回家嗎?”

      雷達人自比戈壁灘上的駱駝刺。這種植物高不過半米,卻把根扎向十幾米深的地下,硬是在荒涼的沙漠里活出一片生機。

      “前輩們不留退路、破釜沉舟,今天,我們給年輕人更大、更好的平臺,讓他們干在別處干不成的事。”在14所一扎35年的所長胡明春,帶領全所深化改革,激發研發活力。

      如今,一套重視成長、寬容失敗的新體制已經建立:對于學習期內的新人,給予薪資保護,讓人才無后顧之憂;提出研發創意得到部門認可的,研究失敗不擔責任,一旦成功給予重獎。

      “給力”的政策,讓14所成為新時代的“創造營”。承擔多項高精尖技術研發的14所智能感知實驗室,平均年齡僅33歲,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清華、北大、中科大等院校的博士畢業生。

      如今,從14所發源的中國雷達工業展翅騰飛,又在攀登新的高峰——

      新亮相的中國量子雷達樣機,突破同類雷達探測極限;防空警戒雷達在空中編織出一張國土防空情報網,艦載雷達、警戒雷達、機載火控雷達技術不斷突破;

      還有為川航英雄航班傳遞“生命代碼”的空管雷達、摸得清天象的“問天一號”、抓得了“黑飛”無人機的“蜘蛛網”……全新的國產雷達系統,正從各個方面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保駕護航。

      “真沒想到,現在的中國雷達能這么多、這么好。”老院士張光義說,年輕一代已經接棒,中國雷達,未來更可期!

    相關鏈接:

      ·記者蹲點手記:在這里,探尋中國雷達人的精神世界

       1 2 3 4 5 6 下一頁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施歌
    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的蹲點報告-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45281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柠在线观看视频hd| 亚洲成人www| 国产你懂的视频|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美三级91| 四虎影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kink系列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色综合| 啦啦啦最新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 国产偷自拍视频|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电影网| 污视频免费看软件| 午夜视频高清在线aaa| 777成影片免费观看| 日韩高清在线中文字带字幕| 四虎影院最新域名| 五月天综合在线| 天天成人综合网| 五月开心播播网| 男操女视频免费| 国产一级黄色毛片| jizz性欧美2|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中文字幕AAV| 欧美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可以看女生隐私的网站| 91精品国产麻豆福利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影院| 福利片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 免费专区丝袜脚调教视频|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九九九九九九伊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健身私教弄了我好几次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