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2019-08-15 20:26:3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6)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這是位于延安市延川縣永坪鎮的“永坪會師”雕像(8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新華社西安8月15日電 題: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新華社記者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935年10月,從江西于都出發的中央紅軍,跨越逶迤五嶺,攀登磅礴烏蒙,跋涉滾滾金沙江,征服滔滔大渡河,翻過皚皚岷山,歷盡艱辛萬苦,付出重大犧牲,終于抵達陜北。

      從此,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

      落腳:到陜北去!

      1935年9月,《西京日報》《大公報》上刊載的兩條陜北紅軍的消息,讓黨中央眼前一亮。

      當時的陜甘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范圍內碩果僅存的一塊紅色土壤。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領導的武裝斗爭如火如荼,各級中共組織和蘇維埃政權齊備,還有一大批領導骨干和優秀干部。

      “一桿桿紅旗空中飄,紅二十五軍上來了,來到陜甘洛河川,勞動百姓好喜歡。”

      1935年9月16日,這樣的歌聲飄蕩在永坪鎮上空。轉戰4省的紅二十五軍與劉志丹率領的陜北紅軍在此勝利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

      千里之外,在1935年9月召開的甘肅哈達鋪會議上,毛澤東高興地說,那里就是目的地,我們要振奮精神,北上抗日,到陜北去!

      蔣介石嚴令東北軍加緊了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圍剿”。新組建的紅十五軍團采取“調虎離山,圍點打援”戰術,在延安以南、甘泉以北的勞山地區布下“口袋陣”,一舉殲滅東北軍主力110師大部。隨后,紅十五軍團又發起榆林橋戰役,全殲守敵,徹底切斷了敵人南北防線,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落腳陜北獻上一份厚禮。

      此時,中央紅軍也在為陜北人民準備“見面禮”。

      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一路尾追的國民黨騎兵團也尾隨到了蘇區大門口。

      “絕不能把敵人帶進蘇區!”

      21日,“切尾巴”戰役打響。中央紅軍采取分塊切割、相機包圍的戰術,迅速擊潰敵軍騎兵4個團,一路困擾的“尾巴”終于被割掉了。至此,中央紅軍結束了長征中的最后一仗,也勝利完成了落腳陜北的第一仗。

      進入陜北蘇區,看見“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標語,看見“工農民主政府”的牌子,看見到處都是送糧送衣的群眾,這些歷時367天、歷盡艱辛的紅軍戰士們熱淚長流。

      落腳陜北,黨中央和紅軍戰士信心倍增。時任中央保衛局秘書的童小鵬,在到達吳起鎮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在周年時進入陜甘蘇區的邊壤,這應該算是一件頂光榮而且是突破世界空前紀錄的偉大事業。”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12)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1936年7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隨黨中央遷至陜西省志丹縣,在山崖上的窯洞中艱苦辦學。這是學校外景(8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立足:中國革命大本營奠基陜北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1935年11月6日,鵝毛大雪中,毛澤東在陜西省甘泉縣象鼻子灣發表了著名的雪地講話,深刻詮釋長征的意義。

      毛澤東告訴紅軍戰士們,留下來的同志不僅要以一當十,而且要以一當百、當千。今后,我們要和陜北紅軍、陜北人民團結一致,要作團結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使命,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

      紅旗招展,三軍沸騰。盡管長途跋涉、疲憊至極,但衣破衫爛的紅軍戰士在雪地講話的鼓舞下,重新抖擻精神,邁上新的征程。

      出于對中央紅軍和紅十五軍團匯合力量更加壯大的忌憚,蔣介石調集13個師、另5個旅的兵力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圍剿”,妄圖徹底圍殲紅軍主力,摧毀陜甘邊區。

      等敵來襲,無異于坐以待斃。黨中央果斷決定主動出擊,以口袋合圍之勢,布下天羅地網,經過連日戰斗,殲滅國民黨一個師又一個團,在直羅鎮俘敵5300余人。

      據直羅鎮戰役烈士陵園講解員李婷介紹,直羅鎮戰役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場“大戰”,陣容堪稱“豪華”:毛澤東親臨前線指揮,新中國成立后被授銜的至少有5位元帥、6位大將、48位中將以及10位少將參加了這場戰役。

      延安大學澤東干部學院副院長高鳳林說,直羅鎮戰役不僅擴大了陜甘革命根據地,也使陜北成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出發點。

      此后,黨中央命令多路部隊同時出擊,開展西征作戰。在兩個多月里,西征部隊占領城鎮10余座,在陜甘寧三省邊界開辟縱橫200余公里的新區,有力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從漫漫長征艱辛路,到立足陜甘根據地,紅軍將士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始終如一。

      進入吳起鎮的前夜,中央紅軍宿營在吳起倒水灣。由于缺乏補給,紅軍戰士甚至沒有做飯的鍋具。村民張憲杰借給紅軍一口水缸用來燒飯。水缸被燒裂了口子,戰士當即給了張憲杰兩塊銀元作為補償。

      “為了支援中央紅軍,當地群眾日夜兼程集中糧草物資,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形成了川流不息的送糧大軍。”吳起縣革命紀念館原館長呂軍說,中央紅軍戰士嚴寒時節依然身著破舊單衣,當地群眾組織上百位工匠趕制了一批氈衣和毛被套。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5)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參觀者在延安市甘泉縣象鼻子灣村參觀“雪地講話”舊址(8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再出發: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

      國難當頭,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在陜西省子長縣瓦窯堡召開,會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作出了紅軍東征的重要決定。

      “凡屬食毛踐土之倫,炎黃華胄之族,均應一致奮起,團結為國。”

      1936年2月,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從陜甘蘇區東渡黃河,揮師東征。3月,毛澤東和彭德懷聯名發布《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布告》,號召愛國志士與紅軍聯合一致抗日。

      “聽見我紅軍民族英雄們,摩拳擦掌殺氣高……”

      在位于陜西省延川縣紅軍東征革命紀念館的一面墻上,這首由陸定一作詞的《紅軍東征歌》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紅軍東征期間組織建立的抗日游擊隊、游擊區,為后來開辟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站在民族大義的高度,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的正確方針,并派周恩來率代表團前往西安,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6年,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瓦窯堡創建,不久后,抗大隨黨中央遷至志丹縣,在山崖上的窯洞中艱苦辦學。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稱抗大為“世界上唯一的一所不怕飛機轟炸的高等學府”。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紅軍大學一期各科學員還沒來得及舉行畢業典禮,就于1936年12月底奔赴戰場。連天的烽火中,他們逐漸成長為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棟梁。

      民族危亡之時,理應一致對外。

      “為了抗日救國,我們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上前線去殺敵!”1937年8月,在《八路軍出師抗日誓詞》的雄壯聲音中,紅軍戰士們收起紅五星八角軍帽,戴上嵌著青天白日旗的軍帽,奔赴華北抗日前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成為了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振奮了全國人民抵抗日寇的信心。

      漫漫長征路,在神州大地譜寫初心永恒的英雄史詩。

      巍巍寶塔山,為中華民族升起實現復興的輝煌曙光。

      回首長征路,追憶那些被鮮血染紅的長征故事,更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多么偉大、多么崇高。

      在新的長征路上,這理想之光必將繼續閃耀,照亮中國人不斷前進的道路。(記者宋振遠、劉書云、孫少龍、李浩、王若辰、蔡馨逸)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1)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參加“記者再走長征路”活動的媒體記者在陜西省子長縣瓦窯堡會議舊址采訪(8月9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2)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倒水灣村民張新介紹中央紅軍曾住過的窯洞,他爺爺張憲杰曾給中央紅軍提供了做飯的水缸(8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4)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這是直羅鎮戰役紀念館中布置的直羅鎮戰役模擬復原場景一角(8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11)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參觀者在位于延安市甘泉縣的勞山戰役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8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7)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游客在延安市甘泉縣參觀紅十五軍團司令部舊址(8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10)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延安市延川縣清水灣紅軍東征橫渡黃河處(8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9)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參觀者在位于延安市延川縣的紅軍東征革命紀念館參觀毛澤東舊居(8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3)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參觀者在陜北吳起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內觀看中共中央進駐吳起鎮的相關史料,展板上方是當年刊登陜北紅軍活動消息的《大公報》和《西京日報》的復印件照片(8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8)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空中俯瞰吳起鎮“切尾巴”戰役所在地(8月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圖文互動)(13)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

      1936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陜西省子長縣瓦窯堡創建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這是在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舊址復原的開學典禮場景(8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紅星,從這里照耀中國——陜北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6911248812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可以免费观看一级毛片黄a| jizzjizz日本护士| 日韩欧美三级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菠萝蜜国际通道麻豆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 7777奇米四色| 好黄好猛好爽好痛的视频| 久久久精品免费| 欧美一级高清片免费一级| 人夫的堕落变装|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 182tv在线观看国产路线一| 嫩草视频在线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丝袜第一页| 91香蕉视频直播|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free性欧美极度另类性性欧美| 新婚张燕被两个局长| 久久黄色精品视频| 欧美成aⅴ人高清免费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糖心VLOG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嘿嘿嘿视频在线观看| ww4545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内精品在线播放| jlzz奶水太多奶水太多| 成人理伦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